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典园林与戏剧的关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典园林与戏剧的关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分别是中国的戏曲、印度的梵剧、古希腊的喜剧和悲剧,三大戏剧各有所长,而且都博大精深,都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珍宝。
一、中国的戏剧的特点
中国的戏剧是说唱,滑稽戏,民间歌舞的三合一综合体,它起源于歌舞经过几个时代,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包含的种类繁杂,有音乐、武术以及美术、杂技和舞蹈、文学等,这个时候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多种艺术形式合为一体,包容性强,而又要体现和谐,又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豫剧、越剧还有京剧、黄梅戏和评剧五大戏剧形式。
二、印度的梵剧的特点
梵剧起源于公元前八世纪,主要取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史诗和传说故事,比如描写宫廷生活,描写神话传说,这也是印度古典戏剧的主要部分。另一个方面是现实生活,主要是刻画都市人情世态。另外还有少部分是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作品。其实,人们对于梵剧的艺术形式了解的并不是太多。他们的角色命名方式比较奇特,有一些以抽象概念为命名的,比如聪明、智慧,还有一些表明身份的比如女仆、马夫,最后一类就是有明确名字的。
一、清代李渔的戏曲理论包含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二、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成为创立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的先行者。
三、其中;《词曲部》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音律、宾白、科诨、格局。
四、《演习部》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
五、《声容部》中的《习技》详述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都和戏剧有关。
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后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原则 ,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李渔主张结构谨严,情节紧凑,组织得天衣无缝,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至今仍具艺术实践意义。关于语言,他认为要赋予它舞台艺术的特征,是写给观众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案头之作,在这个原则下,他提出了曲文应当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应当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文贵洁净,声务铿锵等一系列独特见地。谈到题材,李渔认为贵在创新,以脱窠臼为第一使命,既然剧本名为***,就是因为其事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绝不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至于导演和表演,李渔也发表了很多中肯之言。总之,李渔是元、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园林与戏剧的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园林与戏剧的关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rw.com/post/2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