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典园林追求的三境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典园林追求的三境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 花,一草,一池,一木。“境生于象为”,有限的物象引来无限意象的空 间遐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古典园林携带着浓厚的自然风味与艺术气息。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 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造园艺术,师法自然。道家,主张自然主义哲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园林模山范水,亭台楼榭,绿荫红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好比留园的太湖石,不带半分造作矫情,自然、质朴、坚韧、独特、不可***,展现出“皱、漏、瘦、透”之美。
“画境”就是艺术美。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唐代诗人孟郊言:“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 雷,文章得其微,万物由我裁”。宋代掇石叠山,师其形,写其意。各艺术门类可突破界域,触类旁通。中国园林参悟于 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山水画卷的简约笔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园林的气息。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意境。生境讲求自然美,园林叠山理水,在宛如天开的景致里,寄托情怀。画境讲求艺术美,园林通过空间的封闭和透空,通过山、池、楼阁的开、错、叠,达到移步换景,诗情画意隐于其中之功效。意境讲求理想美,它是园林主人某种心境或理想的表达,并且往往通过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体现。
生境:道法自然 寄情山水
“自然”是老子最先使用的一个词,它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常常所指的是一种最好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这种最好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它既是属于宇宙万物的,也是属于人世间的。
老子这种“自然”和 “道法自然”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闲适阶层--文人士大夫阶层,这种观点不仅是中国诗、中国画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所追求的目标。
画境:本是人造,宛如天成
在明清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许多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私家园林特别发达,成就大大超于前代。
尤其是在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直接影响下,中国文人创造了一大批意境幽雅、气氛恬静的园林景观。明代造园主要原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和“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而且明清时期,许多造园主本身就是诗人和山水画家,如元末著名画家倪赞,恰恰就是对于园林艺术极有兴趣的人。
倪赞早年曾在故里筑园自娱,园林内松、桂、兰、菊,花卉繁茂,古木修篁。后来倪赞又曾应名僧天如禅师之请,与当时名画家朱德润、赵原、徐贲等一同设计制造了苏州的名园狮子林,园中湖石玲珑,洞壑宛转,颇似倪赞画风,山石荒寒,林木萧疏,于空旷虚无之中洋溢出朴茂自然的生命感。
意境:生命气韵,禅道境界
北方园林以王府为代表,极尽豪华奢侈,布局大气。然建筑形制刻板,与皇家建筑除细部和彩画外几乎没什么区别。
江南园林淡雅飘逸。建筑物的屋顶起翘大是外观上的明显特点,布局上是亭、台、水、石参差。建筑物不是主体,反而是作为山水的点缀。
岭南园林不拘一格,无论建筑体形或细部(挂落),都随心所欲。布局上是建筑包围山水。还有一重要特点是融入了商业气息,园林往往兼作酒家。可见广东人商业意识之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园林追求的三境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园林追求的三境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rw.com/post/2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