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2、西方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二、历史背景不同
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2、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列宁格勒的彼得宫喷泉。
三、基本特征不同
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
2、西方园林: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与迷狂。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形式很多,大到一个景区,古代皇帝的园囿或皇家园林,小到一家一户的私家花园。园林虽然同建筑一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艺术门类,但园林的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美的需要,其审美欣赏功能相比建筑更加突出。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西方园林追求是人工美注重形式美,而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蕴含意境美
西方园林可以说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园林则是自然的拟人化;
西方园林给人以清晰、明确和秩序井然的感觉,中国园林则朦胧、含混;
《庄子》中的超功利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魂所系,庄周“天人合一”“超脱功利”的思想也成为封建士大夫思想构建的重要精神支柱,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造园理念和艺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显著不同的思想根源在于西方园林是人要征服自然、驾驭自然,而中国古典园林是“天人合一”,人从属于自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花坛,没有经过修剪的草坪,没有人工的绿篱,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而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手***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唐岳晚年看破尘世纷争,已无心仕途,而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牧歌生活,通过一座园林来寄情山水、淡泊明志。雁山园原大门的楹联***用陶渊明的诗句:“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唐岳将方竹山下的龙骨洞,改名为“桃源洞”,并在园内设有“稻香村”,亲事农桑。全园以自然的真山真水为依托,布置以亭台楼阁,不做过多的雕琢,遵循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rw.com/post/30437.html